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目前正在进行网上报名。2021年学校强基计划招考情况如何?今年在该计划选拔过程中学校更看重考生哪些方面特质?录取原则及新生入校后将如何培养?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该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熊俐嘉。
记者:人大作为首批强基计划招考学校,今年将进行第三年招生。2021年该计划招生情况如何?今年该计划考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熊俐嘉:2021年,人大强基计划在各招生省份全口径投放招生专业,考生可填报学校全部3个强基计划专业,进一步扩大考生专业选择权。同时,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学校依据校考成绩排序并遵循专业志愿,有效提升了人才选拔精准度和专业匹配度,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今年,在学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计划的省份,满足以下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报名: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强烈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精神,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来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高度认同学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相应专业所需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符合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的高中毕业生。
记者:今年人大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相较2021年是否有所调整?
熊俐嘉:学校今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仍为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3个招生专业所属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均获评A类。招生规模严格按照小班制培养目标设计、实施。
记者:欲报考人大强基计划的考生要做哪些准备?有哪些重要时间节点及注意事项需要提醒考生特别关注?
熊俐嘉:第一个时间点:即日起至4月30日12时报名。考生报名时可在学校强基计划投放该省相应科类(或首选科目组)的招生专业范围内,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志愿,并填写是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考生在完成报名环节后首要任务是安心准备高考。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专业普及或介绍类文章或书籍,以进一步了解相关专业未来学什么、怎么学,进一步明确专业志向。
第二个时间点:高考后至成绩发布前。学校将视情况于报名系统内增加考生确认环节并签订《承诺书》。
第三个时间点:高考成绩发布后。学校将确定入围校考名单,同时发布校考《测试指南》,7月4日前将举行校考考核。
记者:学校强基计划如何确定入围考生名单?校考考核包括哪些环节?
熊俐嘉:学校依据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分科类(或首选科目组)按不超过分省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校考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均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入围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不得低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校测含专业测试和体育测试。专业测试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专业相关领域学习兴趣、发展潜力等,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参考材料使用。考核形式为笔试和面试,考查范围不限于中学教学大纲。体育测试测试项目为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
特别提示的是,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与高中阶段的科目差异较大,校考范围将不限于高考大纲,因此不建议考生专门针对强基计划进行短期突击应试准备。此外,学校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强基计划相关培训,也未委托任何个人或培训机构开展强基计划培训和招生有关工作。学校通过本科生招生网站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人大阳光招生”)发布强基计划相关信息。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鉴别信息来源和真伪。
记者:强基计划将如何进行录取?
熊俐嘉:学校根据分省分科类(或首选科目组)招生计划,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次确定强基计划拟录名单,宁缺毋滥。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校考成绩、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体育测试成绩。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占85%,校考成绩占15%。校考成绩中,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在拟录考生中,根据校考成绩、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专业。若考生校考成绩相同,则依次比较笔试成绩、面试成绩。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学校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不予录取。
记者:被该计划录取考生,学校在后续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何安排?
熊俐嘉:学校强基计划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紧密衔接,坚持“植根铸魂、强基固本、博学深究、兴趣主导、创新引领”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宽厚基础、学科复合、科教融合、大师引领、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有四大特点:一是采用通专结合、本研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本科强化思想引领和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突出学习专业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本研衔接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发展,可选择特色选修课程,在高年级打通研究生课程学习,由学术导师组指导,合理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二是配备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全面实行导师制。培养过程注重大师引领,实施学术导师组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学业发展指导制度,同时通过新生研讨课、学术研讨班、学术讲座、科研实践等具体举措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业发展。三是实施科学动态的考核和进出机制。原则上各专业每学年考核一次,重点关注学生学术志向、相关领域学术潜力、综合发展能力。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转专业;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退出强基计划。第一学年结束后,根据动态考核和退出情况,学校可在强基计划相关学院中选拔适量学生进入强基计划。四是实行本研衔接培养。各专业按照强基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科学确定本研各阶段培养定位、培养要求,形成有机衔接的整体培养体系。本科阶段强调宽厚基础和扎实能力培养,为后续研究生阶段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学校为强基计划学生搭建了研究性学习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国际化培养平台。
人大强基计划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学识和卓越能力、深刻思想和宽广视野、长远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够潜心学术,关注重大科学和人类发展问题,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科技强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