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创新“1134”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2022-04-15 14:04: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培育单位,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民族地区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直面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培养与建设短板,充分发挥卫生健康专业和人才优势,将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动融入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经过5年多的实践,改革成果“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培养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应局:直面问题 精心谋划

乡村健康振兴,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是关键。学院直面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政府部门、学校、行业、医院“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与民族地区医药卫生岗位能力不匹配,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培养路径不明,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精心谋划,开启民族地区基层卫生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破局:凝聚合力 精准施策

学院创新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培养模式,突破基层卫生人才瓶颈,精准施策。

——打造“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破解政府部门、学校、行业、医院“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问题。

构建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参与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与民族地区43家医院签署合作育人协议,创新“1134”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1134”的第一个“1”指通过“招生—培养—就业—培训—稳定—引领”“六维并进”,实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跟党走”的民族地区全科卫生人才的目标。第二个“1”指打造“四方协同”育人台。“3”指实施教师、教材、教法“三融合”,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与地方特色人才需求相融合。“4”指对接县市的区域健康、乡镇的基层卫生、村庄的地方疾病、家庭的生命全周期“四对接”,开展具有民族地区医药卫生职业特质的基层全科卫生人才培养。

——实施“三教”改革,破解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与民族地区医药卫生岗位能力不匹配问题。

组建“三支”团队。专家团队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专家”组成,进行前沿医疗技术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培训;结构化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高海拔地区卫生人员+民族医药传承大师”组成,推行“六学模式”,实施“一课多师”分工教学;导师团队由“思政人文教师+民族医药传承大师+乡村医生+红色领航员”组成,开展“三式”教育,培育爱国情怀。

对接特色化需求。中医与西医、新医科与传统医学、职前与职后结合,形成《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岗位(群)职业能力及素养分析报告》,制定《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高海拔常见病种为项目载体,增设民族医药特色化课程模块,加强思政课程与人文课程模块,培养职业特质。

——实施“六维并进”策略,破解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培养路径不明,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问题。

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培训—稳定—引领”“六维并进”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招生维度把民族地区普高与中职毕业生、农民工等纳入定向、扩招委托培养。培养维度以特色病种为载体,推进“三式”教育。就业维度完善用人机制,解除卫生人才后顾之忧;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奉献、传承大爱、紧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培训维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分类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稳定维度是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出台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引领维度发挥卫生人才引领作用,带动身边更多人回归基层、服务基层。

解题:

特色鲜明 精准定位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该成果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区推广,培养“双师型”师资2.1万人,学生到基层扎根工作3.6万人,获省级以上荣誉与奖项635人次,教师获全国教师能力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与荣誉246人次。

服务地方健康能力显著增强。学院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省医药卫生与健康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盟和成渝双城现代护理教育联盟,有效助力高海拔民族地区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得到“学强国”台等媒体报道36次,开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12个,牵头制定国家、省级专业教学标准16项,建成在线开放课程56门,编写教材38部,发表论文228篇,重构特色化课程34门。该项目获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志愿服务金奖,构建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守护民族地区健康,赋能藏区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标签: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乡村振兴 卫生人才 产教融合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