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1日,时长18分钟的电视节目《遇见你 亮亮老师:山村支教11年,哪里偏远就去哪里》播出,报道了湖南文理学院优秀校友、2011届毕业生侯长亮扎根乡村,辗转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支教的动人事迹。湖南文理学院的两万多名学子实时收看了这一节目,榜样的事迹再一次照亮了他们的乡村教师理想。
自2003年来,湖南文理学院这座享有“湘西北教师摇篮”美誉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长不高”的难题,探索并打造了乡村教师“三基四爱五协同”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万余名乡村“四有”好老师。
确立“三基”培养目标
定向终身发展
湖南文理学院在师范生培养上明确提出了“公民之基、乡村教师之基、乡村教育家之基”“三基”培养目标。培养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使师范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响应召唤,投身乡村教育,有理想信仰;培养全能型的乡村教师,使师范生具备全科或多科教学能力,适应乡村教育,有扎实的学识;培养乡村教育家,使师范生具备乡村文化创造力,扎根乡土教育,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更做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的“大先生”。阶梯性的“三基”培养目标,有效地解决了乡村教师培养适切性不足、乡土性不够等难题,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发展性,促进乡村“四有”好老师的终身成长。
厚植“四爱”培养理念
贯通职前职后
湖南文理学院提出了“爱思想、爱乡村、爱学生、爱教育”“四爱”培养理念。“爱思想”指领悟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形成独立见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爱乡村”指立足乡土生命场域,了解乡村、亲近乡村,坚定献身乡村教育,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的理想;“爱学生”指心怀儿童,掌握乡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乡村儿童的视角与立场,以仁爱之心与仁爱之道“自觉坚守精神家园”,提升道德情操;“爱教育”指忠诚乡村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筑牢专业技能根基、拓展通用知识视野,扎实学识,传承文化,深耕乡村教育。人本性的“四爱”培养理念,解决了乡村教师发展内发动力不足、主体性缺失等难题,激发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乡村“四有”好老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有机结合。
联动“五协同”培养路径
搭台培养场域
湖南文理学院在师范生的培养上,充分联动课程、课堂、实践、文化、主体五大因素,形成了“五协同”的培养路径。在课程协同上,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乡土课程为载体,点亮理想信仰,纯粹道德情操;开阔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强化师范意识,形成教育智慧;融入乡村生活,创新乡村教育。在课堂协同上,以研究课堂、合作课堂、混合课堂与融合课堂为依托,激发师范生学问思辨行的兴趣和潜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赡学识、学会创新,促进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在实践协同上,以见习、实习、研习、创习为环节,在观察、实践、反思、创新中,了解乡村教育现状,认识乡村教育特点,掌握乡村教育规律,升华乡村教育理念,培养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在文化协同上,以寻根、营造、对话与创造为渠道,寻根乡土文化传统,营造乡土文化氛围,提高对乡土文化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升乡土文化认同,增强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感。在主体协同上,以政府部门、高校、乡校、家庭等为主体,加强咨询、决策、实施、反馈、改进与服务的协同,纵向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并增强培养合力。联动“五协同”培养路径,通过省、市、县各级行政部门与各级学校的多层次融合,政策、经费、课程与科研的多要素融合,彻底解决了教学、研究、培训与教改融合不够的问题,有效地搭建了开放的乡村教师培养场域。
“三基四爱五协同”培养模式,以适切的发展性培养目标、内发的主体性培养理念、协同的系统性培养路径,提升了乡村教师理想信念的高度、道德情操的厚度、学识业务的精度、仁而爱人的温度。该模式成效显著,培养了全国优秀教师朱金凤、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侯长亮等一大批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向800余所高校推介,获得了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先后被20余所兄弟高校采纳,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转载。其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先后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多次入选国家《咨政简报》,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并被收入《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