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薪火显峥嵘!太原理工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日
2022-04-20 10:46: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百廿薪火显峥嵘,满堂桃李聚归鸿。2022年5月6日,坐落于美丽汾河之畔的世纪学府——太原理工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日。一百二十年前,学校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诞生。自成立之日起,这所屹立在三晋大地上的高等学府便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求实创新、砥砺奋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立德树人、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使命,书写了忠诚担当。一代代太原理工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强不息、奋进新时代,求实创新、筑梦新征程,在服务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体现着太原理工担当、展现着太原理工作为。

文脉绵长 弦歌不辍砥砺强国志

“三晋故地,历史悠久。文人学士,人才辈出。自东汉郭泰闭门讲学,唐宋历代开办儒学,及至明清办学之风尤盛。然山西设高等理工学科者,唯太原理工始,其前身乃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也。”

这是《太原理工大学百年华诞碑记》中的一段记载。

20世纪初的中国,中华民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1902年,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应运而生,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齐名,成为代中国开办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04年秋,位于太原侯家巷的山西大学堂新校址落成,西学专斋由皇华馆迁入,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设施齐全,甚是先进。此时的西斋设文学、法律学、格致学、工程学、医学五门学科,直接与英国现代大学学科相衔接,并在上海自建大学译书院,编译教材,传介西学。1912年,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山西大学校被划入国立范围,成为国立第三大学;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教育行政机构;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

作为太原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的太原工学院,在建院不久便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道:“经过几年的调整,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发展到227所。以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工学院、太原工学院等为代表的多科工业高等院校,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国家煤炭工业部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办学传统,彰显“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扎根中华大地办教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学校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谱写了一曲教育报国、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国之大者 志存高远厚植爱国情

学校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面对代以来的民族危亡,学校师生投身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追逐光明、救亡图存。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每个重要历史节点都闪动着学校师生拼搏的身影,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从1949年到1978年间,学校扎根三晋、爱国奉献、艰苦创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高水科研成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太原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激励着广大师生,伟大的建党精神教育着广大师生,全校上下的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迸发,学校党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一批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不断涌现。

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太原理工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校党委号召全体太原理工人用坚定的信心、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工作应答时代课题,争做历史洪流中的奋进者,勇当时代大潮中的搏击者,用铁肩扛起重担,用实干诠释使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立德树人 传承精神血脉育新人

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工作铸魂,以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以汇聚优秀人才固本,以大学文化建设养气,凝聚理工大精神,推动持续发展。

120年来,莘莘学子怀揣憧憬与梦想汇聚三晋大地,在校园里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埋头学术、砥砺人格,而后整装待发,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地质学家王曰伦,草原公仆云布龙,山西本土培养的首位工程院院士、煤化工专家、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克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潘永信、赵阳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金智新、康红普、吴锋、黄庆学……众多优秀学人和校友在太原理工大学的历史星空熠熠生辉,他们是行业翘楚、道德楷模,更是太原理工大学的骄傲。

名师荟萃,学者云集。学校始终重视延揽优秀人才,吸纳各方贤士。在办学历史上,既有早期用心传播西学的西斋总教敦崇礼,也有留洋归国教育报国的水利专家王录勋,还有矢志不移育桃李的教育家赵宗复、刘梅,更有圆弧齿轮专家朱景梓、化工专家凌大琦、知识分子楷模栾茀、化工专家徐文旸、矿业专家王冶、力学专家杨桂通……新时代,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7名,国家高层次人才集聚度在“双一流”地方高校中表现突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不断厚实学科基础,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科融合,突出实践教学,狠抓质量工程,力促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7月,学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本科生院、求实学院、宗复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三院”模式,重点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完整的、与研究生培养并行的本科人才培养主线,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人才培养中蹚出一条新路。

学好基础,夯实基础,才能够真正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构与转变,以“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为原则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突破,学生核心基础课程均成绩明显提高,高等数学、英语等主要基础课程的均成绩和优秀率明显高于以往。在此基础上,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艺术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其情操、强健其体魄、丰富其情感、塑造其人格,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身心基础。

学校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科研训练,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太原理工大学斩获4项金奖一项银奖。产业赛道项目“减隔震装置大流量需求下动态伺服液压控制”及“AI智能掌超设备及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上金奖零的突破,更一举成为获金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的高校。

精神引领,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方有灵魂。在120年的办学历史中,太原理工大学坚持科学与人文并举、思想与体魄齐抓、传统与创新共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校着力涵养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积极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求实创新、自由等的学术氛围,邀请名师大家走进校园,讲授学术知识,展示大家风范,繁荣学术文化,百家争鸣、见贤思齐,引导师生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艺术点亮生命,美育涵养人生。基于全面发展的美育理念,为进一步充实美育教学元素,学校构筑美育体系,在艺术学院新建音乐、舞蹈系,引导学生热爱艺术、热爱音乐,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对科学梦想的执着追求,学校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一张亮丽的美育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实力强劲的校男篮、校男足、校女篮、校女排屡创佳绩,展现了太原理工学子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励太原理工大人在“双一流”的建设征途中奋勇前行。

追求卓越 立足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坚持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各个学科和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科研领军人物,徐重、史美筠、范维垣、陆文雄、徐濮、杨桂通、尹德钰、熊大慰等一批从事科研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迎来了百花竞放、芳菲满园的科学春天。

1984年以来,学校确定了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拓宽研究领域,为山西经济多作贡献。“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提出要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对充分体现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承担国家项目研发稳中有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学校发挥优势特色,立足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区域产业需求相结合,从“将学术成果落地”的角度出发对学科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彰显了百年老校“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建设”的办学特色。

谢克昌院士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战略规划研究方面的孜孜求索,金智新院士在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安全工程管理上的矢志创新,黄庆学院士对大型轧钢设备设计方法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化的不懈攻关,赵阳升院士在煤层气、油页岩、盐矿、干热岩地热等资源能源开发领域的潜心钻研,吴光辉院士深耕飞机设计领域数十年、终让国产大飞机飞上蓝天……这些太原理工大人的杰出代表,用奉献和执着生动诠释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理想信念,充分彰显出“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的突出优势,谱写了爱国敬业、求实创新、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壮丽诗篇。

年来,学校坚持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优势,以“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导学科,对接煤基产业“精准勘探—智能开采—高效转化—清洁利用”产业链,在气化煤气和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双气头”多联产、低渗透煤层气原位注热强化抽采、煤制烯烃分离和甲烷富集、煤层气制备金刚石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顺利通过“双一流”首轮建设,如今的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发展强势、特色鲜明,学科水位于国内高校前9%,煤化工方向表现突出,“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实现了国家台历史突破。

寇子明教授的“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与更换关键技术与装备”、冯国瑞教授的“复杂条件下遗弃煤炭资源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宋建成教授的“煤矿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学校依托“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着力打造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煤机装备新型金属材料、煤基高值先进材料等科技创新链,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多项科研奖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李璞老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一种Tbps码率全光真随机数发生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是学校首次获得该奖项,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化工学院李晋教授团队的李立博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具有铁-过氧阴离子位点的金属有机框架物用于乙烷/乙烯分离》,是太原理工大学首次在《Science》主刊上以第一单位发表研究论文。

于盛旺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把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一大安全隐患——煤层气(俗称“瓦斯”)变成了价值极高的“金刚石”。“我们现在做一克拉金刚石最低端产品需要10立方米的煤层气,成本约30元;一克拉金刚石按最低价可卖200元,等于涨了6倍。”于盛旺说,目前装置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与国际上同类装置相比较,制造成本仅为国外的几分之一,而生产同类别金刚石的效率却提高了2至4倍。正是看中这项技术创新的可观前景,华阳新材料集团(原阳煤集团)出资3.5亿元,加速“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为山西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

山西省中部西侧的吕梁市资源丰富、产业多元,2021年1月17日,学校与吕梁市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十年规划、十亿投入”的大手笔长期合作,成为新时代太原理工大学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按照“点对点推进、清单式管理”的工作思路,聚焦吕梁市鼓励发展的战略产业,学校给老区企业精准送去技术服务、提供人才支持,派遣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让大学的科研能力、人才资源与企业强烈的创新需求充分对接,开创校地合作新模式,携手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勇蹚转型发展新路。

“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三晋大地上,为老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矿业工程学院教师白锦文说。白锦文是吕梁人,在科技特派员报名时,他毅然选择回家乡柳林县服务。

自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实施以来,太原理工大学12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吕梁市160户企业一线播撒创新火种,共签约创新项目74个,项目金额90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打通高校与企业通道,成立了吕梁市首个“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研究院+先导项目”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了学校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展望未来 赓续百廿初心迈向世界舞台

120年前,西学专斋通过在学制设置、办学机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依照英国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办学思路开阔,育人理念先进,创办期间先后派出36人赴英留学,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山西代文教事业和工矿企业的重要骨干,为山西代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0年来,太原理工大学敞开胸襟迎接全球化浪潮,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起,始终坚持从教学、管理等方面扎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并力争年年有突破、年年有进展。多年来,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以来华留学学历生为主、长短期进修生为辅、多类型和多层次的来华留学高等教育培养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开展了多层面、多渠道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2003年,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学校国际学生的招收、管理和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自此以后,学校国际学生人数相对稳定。2008年,学校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合作建设了山西省首家在国外成立的孔子学院——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2月成功承建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

在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格局,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双一流”建设时期,学校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1120余人。学校承担建设工作的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和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累计培养1900余人。为切实推动科研国际化,充分落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学校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先后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亚太大学联合会、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等多边国际组织,与140余家海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步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太原理工大学对标“双碳”目标的实现,围绕山西转型阔步前行,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积极主动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需要,努力打造服务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才智引擎。

跨越两世纪,喜迎双甲子。奋进中的太原理工大学深情召唤海内外校友回家,共襄盛典、共叙情谊、共谋发展。

标签: 太原理工大学 120周年校庆 山西大学堂 山西矿业学院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