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树立“诚心引才、悉心育才、全心举才、真心爱才”的“四心”工作理念,下大力气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诚心引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人才工作统筹谋划和部门协同;改革校内人才招聘机制和流程,强化对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考查,赋予学院更大的用人自主权,提高人才招聘效率。拓展教师规模,遵循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成长规律,将学科布局和发展绩效作为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举措广揽英才,做大做强专任教师队伍。拓展招聘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40余场,连续举办四届青年学者论坛,注重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能力考查。加强信息积累和分析,建成并动态更新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实施“菁英揽蓄计划”,举办优秀校友暨青年储备人才返校恳谈会;推行“人才使者”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担任“人才使者”,开展人员招聘宣讲活动。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6人,招录专任教师66人、师资博士后67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悉心育才,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围绕科学编制“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议题召开校内外座谈会数十场,制定或修订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20余份,进一步夯实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保障。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把人才引进和评价政治关,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探索由青年专任教师在一定年限内担任专职辅导员制度。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实施“经天学者”系列人才计划,依托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组建14个创新团队,打破人才评价和激励的制度壁垒,为优秀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加大青年人才发展投入,设置特聘研究岗位,提高待遇水平;对具有较大潜力的师资博士后给予重点培养和激励;对特殊急需人才,实行灵活聘用方式;对青年人才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综合运用带教、培训、考核、薪酬等手段,确保青年人才留得下、干得好、长得快。
全心举才,尊重规律明确导向,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不断健全以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出台智库研究员系列、党务工作者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实施细则,制定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若干意见,修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办法,分别组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为不同系列教师提供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完善综合评价,建立代表作认定制度,将长期育人工作实绩、突出教学业绩、高水平教学成果、高层次智库成果纳入评价范围,努力破除“五唯”倾向。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评价标准,将优秀网络文化课、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等纳入思政课教师学术成果评价范围。突出育人评价导向,在岗位聘用与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项目遴选和奖项评选中,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严格教学工作量考核。逐步将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强化同行评价,将校外专家评审作为人才项目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经环节,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作用。加强评价专家数据库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优化专家来源和结构,强化领域内代表性,注重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作用,确保评价公平公正。
真心爱才,严管厚爱激励约束,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绩效工资改革,建立稳步增长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与考核,推动收入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理顺校院两级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完善适应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与管理力度。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推进“放管服”改革,校院联动解决人才招聘和引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延伸人才服务链条,积极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人才安居、入园入学、家属安置等工作。翻新改造博士后公寓,营造可以潜心学术的良好生活环境。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建成入职报到“一网通办”系统、教职工在职证明自助打印系统等,推进人事信息系统开发,逐步实现人事管理服务工作走向“一网统管”,大力提升人才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